大学生恋爱暴力初步调查――以1035名大学生为例
2014-08-26 11:50:07
本文通过对1035名大学生恋爱暴力的调查,分析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发生率、频次、暴力报告率上的性别差异等,通过比较了学生恋爱暴力及其父母间暴力的性别分布,探讨恋爱暴力中的性别特点。
对于大学生恋爱暴力的研究,国内目前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但美国社会学界通过近半个世纪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恋爱期间发生暴力相当普遍。为了解国内情况,笔者于2006年12月到2007年1月初在国内某大学对1035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便利抽样)。下面是针对这1035名大学生(下简称“大学生”)的初步发现与分析。
一、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基本特点
1、大学生恋爱暴力比例高,暴力持续发生。每2对恋爱的大学生就会有1对发生心理暴力;每4对中就会有1对发生轻微肢体暴力、严重肢体暴力或肢体伤害;各种肢体暴力的年均频次高达12次。
2、从性别来看,似乎女生比男生更易施暴。但女生更愿意采用的是心理暴力和轻微肢体暴力;在严重暴力上,女生的施暴率只比男生略高,在肢体伤害上,则女生自述的施暴率与受暴率相同。
3、从心理暴力、轻微暴力和严重暴力看,男女大学生报告的施暴率都高于对方报告的受暴率。
二、讨论与思考
1、恋爱暴力有可能是夫妻暴力的预演
在所调查的1035名大学生中,恋爱暴力发生率近1/3,无独有偶,我国目前的调查研究普遍发现,婚姻存续期间发生夫妻暴力的比例也在1/3左右。换言之,1/3的夫妻间会发生暴力并非空穴来风,恋爱暴力有可能是夫妻暴力的预演。
2、暴力报告率上的性别差异
Szinovacz &Egley对美国男性更不愿意报告提出三点解释: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夫妻对婚姻的认知不同。但笔者所调查的男大学生在上述三方面却呈现出与美国男性相反的特点。换言之,现在对中国大学生恋爱暴力报告上性别差异原因还几乎一无所知。
3、施暴与受暴上的性别分布
笔者调查所发现的――整体而言,恋爱中的女大学生比男生暴力――着实令笔者吃惊,虽然与国际大学生恋爱暴力调查发现相吻合,但却与国内目前发现的夫妻暴力的性别分布相反,也与笔者所发现的这1035名大学生父母间暴力的性别分布相反,在这1035名大学生的父母之间,除心理暴力外,均是父亲对妻子的施暴率高于妻子对丈夫的施暴率,且施暴频次也是父亲高于母亲。
那么,为什么在大学生和其父母间的暴力性别分布出现逆转呢?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可能的猜想有:两个群体特点不同。1)学历不同,从而使女大学生对受暴的容忍度更低,或更有资源使用暴力。2)婚姻的影响,婚姻可能造成女性客观和主观上对丈夫的依赖,女大学生则显然不存在婚姻依赖。3)不同国家、文化对亲密关系中的暴力研究表明,暴力的性别分布可能不存在一定是男性偏爱暴力或女性偏爱暴力的刻板模式。
总之,在国内,恋爱暴力的详情到底如何,发生原因是什么,性别与暴力如何互动,恋爱暴力与婚姻暴力有哪些不同等现在亟待探索。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社会学系)《青年研究》2007年第8期
对于大学生恋爱暴力的研究,国内目前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但美国社会学界通过近半个世纪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恋爱期间发生暴力相当普遍。为了解国内情况,笔者于2006年12月到2007年1月初在国内某大学对1035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便利抽样)。下面是针对这1035名大学生(下简称“大学生”)的初步发现与分析。
一、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基本特点
1、大学生恋爱暴力比例高,暴力持续发生。每2对恋爱的大学生就会有1对发生心理暴力;每4对中就会有1对发生轻微肢体暴力、严重肢体暴力或肢体伤害;各种肢体暴力的年均频次高达12次。
2、从性别来看,似乎女生比男生更易施暴。但女生更愿意采用的是心理暴力和轻微肢体暴力;在严重暴力上,女生的施暴率只比男生略高,在肢体伤害上,则女生自述的施暴率与受暴率相同。
3、从心理暴力、轻微暴力和严重暴力看,男女大学生报告的施暴率都高于对方报告的受暴率。
二、讨论与思考
1、恋爱暴力有可能是夫妻暴力的预演
在所调查的1035名大学生中,恋爱暴力发生率近1/3,无独有偶,我国目前的调查研究普遍发现,婚姻存续期间发生夫妻暴力的比例也在1/3左右。换言之,1/3的夫妻间会发生暴力并非空穴来风,恋爱暴力有可能是夫妻暴力的预演。
2、暴力报告率上的性别差异
Szinovacz &Egley对美国男性更不愿意报告提出三点解释: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夫妻对婚姻的认知不同。但笔者所调查的男大学生在上述三方面却呈现出与美国男性相反的特点。换言之,现在对中国大学生恋爱暴力报告上性别差异原因还几乎一无所知。
3、施暴与受暴上的性别分布
笔者调查所发现的――整体而言,恋爱中的女大学生比男生暴力――着实令笔者吃惊,虽然与国际大学生恋爱暴力调查发现相吻合,但却与国内目前发现的夫妻暴力的性别分布相反,也与笔者所发现的这1035名大学生父母间暴力的性别分布相反,在这1035名大学生的父母之间,除心理暴力外,均是父亲对妻子的施暴率高于妻子对丈夫的施暴率,且施暴频次也是父亲高于母亲。
那么,为什么在大学生和其父母间的暴力性别分布出现逆转呢?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可能的猜想有:两个群体特点不同。1)学历不同,从而使女大学生对受暴的容忍度更低,或更有资源使用暴力。2)婚姻的影响,婚姻可能造成女性客观和主观上对丈夫的依赖,女大学生则显然不存在婚姻依赖。3)不同国家、文化对亲密关系中的暴力研究表明,暴力的性别分布可能不存在一定是男性偏爱暴力或女性偏爱暴力的刻板模式。
总之,在国内,恋爱暴力的详情到底如何,发生原因是什么,性别与暴力如何互动,恋爱暴力与婚姻暴力有哪些不同等现在亟待探索。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社会学系)《青年研究》2007年第8期
上一篇:三角结构视域下的青年农民工婚姻维持研究——基于成都市服务行业青年农民工的实证调查
下一篇:流动与留守——从社会化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